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高职领域启动应用型科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9月29日在教育部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史立荣等人出席该仪式。双方约定将在通信产业领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一批适应先进技术产业化需要、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服务附加值的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形成“企业主导、师生参与、校内实施、市场应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工作抓手。此次教育部与中兴公司的合作是对以往工作的发展,既注重职业院校在装备条件、师资能力和服务社会附加价值等方面的提升,又重视弥补中兴公司在小规模研发成本上的不足。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面临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等问题,要打造升级版经济,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肯定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这也是职业教育必须走的发展道路。
鲁昕认为,职业教育,是要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这就不同于以往所说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鲁昕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加强与职业教育界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职院校也深刻认识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更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我们要培养相当数量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当前的模式也有很多,比如,企业在本科学校设置研发中心,企业人员可以走进学校授课,企业家可以兼任学校校长。在教育部的帮助下,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决定如何建设高校基地。目前,中兴公司也准备在学校建10个研发基地。教育部会帮助企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很多行业都在实行校企结合,而中兴公司在各合作企业中是第一家高端制造行业的企业、是第一个来自电信行业的企业。这也体现了一个趋势,未来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产业的升级。中央领导人把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点归纳为几个方面,城镇化、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健康产业。与中兴公司的合作是教育部在新的领域一次高水平的探索,教育部也希望能够建成一个有体系的案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同时,希望中兴公司借助校企结合的模式,取得更好的发展,带着自己的管理团队走向世界。
鲁昕提出了三点期望。一、希望公司牵头能成立职教集团,不仅是专业和培养模式的合作。有一些学校的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够,高职不能升格为本科,但是职业教育要升级。有一些好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校主动提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二、企业和教育的合作是双赢的。在让企业得到人才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教育模式的改革。企业要看到校企结合所能带来的效益,不仅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也可以获得广阔的产品市场。像健康校园、节约校园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市场机会。三、建立现代学徒制。德国和瑞士都有比较完整的的学徒制,中国也可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徒制。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搬进学校,或者让学生走进生产车间。让企业和学校更好地融合起来,企业职工可以进学校当老师,老师学生也可以走进企业。企业还可以向学校提供教材,把某个特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打包呈现给学生。
史立荣表示,中兴公司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从类没有忽视企业的社会效益、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带来效益。过去的十年,企业在全国各地已经资助建立了100个实验室,可供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实习。与学校实现双赢。
在近些年的经验中,企业认识到要实现更大的发展,只做设备是不够的,要找到新的道路。这既是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做探索也是为企业的创新开拓方向。3000万职教学生,是人才资源也是市场资源。当前,企业正在进行云平台的研究和应用。通过云平台,可以整合课程资源,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德国和瑞士的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学习终端的开发也是企业的一项大课题。希望此次合作为双方带来满意的结果,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也为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
-------摘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