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电力大学《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实践表明这种教学范式提升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育人效果。
关键词三寓三式;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翻转课堂
作者简介刘蓉晖(1975-),女,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工支部书记,副教授。
滕跃民(1960- ),男,上海电力学院教务处原处长,教授。
赵玲(1968-),女,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系)开设了《信号与系统》。2014年开设了《信号分析与处理》。2015年《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被评为上海市重点课程,2019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 2021年获评上海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于打造课程思政范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三寓三式”范式是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研究团队所创立的课程思政范式,该成果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殊荣。本文介绍了上海电力大学《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1《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思政整体设计
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前沿技术问题,《信号分析与处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课程教学将该理念贯彻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逆向进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学设计,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基于“三寓三式”范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融合专业使命与家国情怀、融合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方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电力工程师。
2《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三寓三式”范式的全称是“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三寓”就是“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对应“三式”(“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寓教于乐”包括“情景化、戏剧化、游戏化、故事化、幽默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五化五式)等形式。
2.1 寓道于教
“寓道于教”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如何学会把握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遵守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对应的“三式”(“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
“画龙点睛式”中的“画龙”是指知识点的学习,“点睛”是指在讲解课程知识点时,彰显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在讲授傅里叶级数的知识点时,强调频谱的物理意义,让学生了解频谱的由来、物理意义及其应用。了解科学家傅里叶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寓德于教
“寓德于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授课程时,可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三式)。
“专题嵌入式”是教师不打破原来教学结构,精心将思政的某个专题进行有机嵌入,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讲授课程绪论课及引言课时,介绍通信领域现状,讲授华为致力于5G技术研究,解决卡脖子难题,让学生感受到肩负的使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科技兴国的远大抱负。
2.3 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要求老师因材施教,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快乐教学”,包括“情景化、戏剧化、游戏化、故事化、幽默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五化五式)等形式。
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五化五式,基于智慧树、云课堂等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引入案例教学环节,突出工程应用特色,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授效果。
3结束语
“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是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范式。《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基于“三寓三式”范式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表明“三寓三式”范式提升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