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归纳为六种基本方式,将效果分为四种型式,并建立了对应关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效果;三寓三式
作者简介:滕跃民 (1960- ),男,上海电力大学教务处原处长,副教授。
蒋丹(1964-),女,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一流课程负责人。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针对文史哲及理工农医等各类课程提出了融入不同思政元素的要求,这是因为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各有其特点,这就决定了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千课千面。而不同的方法决定了不同的效果表现型式。方法与效果关系非常密切,科学的方法决定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则体现方法的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效果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虽然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把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归纳为六种基本方式:“沉浸”式、“顺势而为”式、“边叙边议”式、 “语重心长”式、“思政课”式和“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这六种方式都是围绕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展开的。“沉浸”式就是营造一个具有思政元素的逼真或虚拟的宏观环境(情景),教师在该环境中开展专业教学,并通过环境来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顺势而为”式就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针对专业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直接和简洁的阐明,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边叙边议” 式就是在结合专业教学讲故事,对思政要素进行适切的印证和强调,即用“故事阐述道理、用细节打动人心”,开展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语重心长”式就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讲述自己熟悉的事例和亲身经历,阐述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来感动学生,引发共鸣;“思政课”式是专业老师对专业教学中明显属于思政课的内容,如富强民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职业操守等,采用“思政课”的方式进行教学;“三寓三式(五化五式)” 式则是教师基于寓德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理念,运用画龙点睛、专题潜入、元素化合方式,以及情景化、故事化、戏剧化、互动式、启发式等为代表的“五化五式”手段,通过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教学,全面开展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课程思政改革,既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又润物无声地实现了价值引领。在课程思政的改革中,六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其中的“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方式,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被称为范式。六种方式的单独和组合运用,形成了课程思政绚丽缤纷的方法风景线。
我们还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按类型凝练为四种型式:“触动”型、“感动”型、“浸润”型和“浸润渗显”型。“触动”型就是老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一思政元素进行点拨,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开始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感,主要对应“顺势而为”式、“边叙边议”式;“感动”型就是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成长历程,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以自己人格魅力来打动和感动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逐步树立起远大理想和优秀品格,主要对应“语重心长”式、“思政课”式;“浸润”型就是学生沉浸在老师通过情景化戏剧化等手段营造的一个充满思政元素的宏观环境(情景、现场)之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学的同时,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政元素的感化和感动,开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对应“沉浸”式、“思政课”式;“浸润渗显”型是在“浸润”效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互动式、启发式等手段,对专业教学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循循善诱、先易后难的讲解,并攻克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老师通过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对思政元素进行彰显(映射、激活、印证、强调),达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认同了思政教育的要求,并与之产生共鸣,逐步有效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形的目的。整个过程经历了沉浸--滋润--渗透--彰显四个阶段。因为全面运用了“三寓三式(五化五式)”范式,因此“浸润渗显”型比另外三种型式更能有效地体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机理和效果。
以上的“‘六式’教学方法和‘四型’效果”是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深入探索的成果体现,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和优秀经验的展现,在全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实践证明,“‘六式’教学方法和‘四型’效果”在杜绝“两张皮”“表面化”“硬融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推广应用。当然,“‘六式’教学方法和‘四型’效果”还不尽成熟,需要广大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在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和完善,从而更好地推动我们的课程思政改革再创新佳绩、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