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元素包括从外到内的思政元素的供给和从内到外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两者同等重要是一体的。目前有些高校采取把思政课程中所有的思政元素总结出来,供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挑选,找到合适自己课程的思政元素,或者专业课教师直接把思政教材拿过来对照,把看起来只要和自己专业能够沾上边的思政元素都拿过来,填充到专业课程中去。或者一些教师凭借自己对思政的认知,把自己能想到的元素加进去。这些方法看起来简单易行,并且在课程思政的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畏难情绪。但是这仅仅属于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机械对接,对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不利的,会损害专业教学的完整性,也会出现泛滥的思政元素,使得思政元素融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1.顺应课程论逻辑系统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论认为课程内部结构包括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语言、教学载体、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是一个整体,都要一以贯之的实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是仅仅机械的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思政元素即可,而是要体现在整个教学体系,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使用“课程思政”概念,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统筹布局课程思政建设,党和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指导日趋明晰,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给出了指导,提出思政元素的挖掘应分为不同的学科,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挖掘和运用,按照教学育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思政元素并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舍弃,采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组织课堂转换教学语言,使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和载体,辅以反映学生对待学业前后态度的变化、对待国家事务的热情变化、对班集体的态度变化,从而评价思政元素是否有效发挥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有序螺旋上升,实现育才和育人目标相结合。
顺应课程思政的外部条件同样是课程思政生成的重要条件和理论,与时俱进挖掘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忌“陈腐”,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只有打动大学生才能引领大学生,这就要求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要用最新的国际国内材料案例支撑,让同学们在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基础上接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引领。同时还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增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能够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受到教师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2.顺应学科逻辑精准挖掘思政元素
《朗读者》在说到赞助商一汽集团时用的是“行有道,达天下”,简单但内涵丰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同时也具备了时代特色,经典的演绎出了汽车学科的价值追求。这就是顺应学科逻辑精准挖掘思政元素,再搭配上经典的案例就能很好的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学科的认同,养成职业道德。思政元素的挖掘是点的挖掘,思政元素的教学是滴灌式教学,思政元素不在多在于精准。比如,可以从学科人文关怀角度挖掘思政元素,理工科研究出来的产品是为了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人文关怀。也可以从学科发展史蕴含悠久历史文化,饱含着峥嵘岁月的艰辛,见证东方大国的崛起出发挖掘思政元素;也可以从学科发展重要理论的创建者、代表性人物、杰出学者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潜心钻研的奉献精神出发挖掘思政元素。也可以从学科衍生出来的伦理问题挖掘思政元素,比如,理工科通过研究发明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会衍生出相关的专业伦理问题。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或者育人资源是内生的,这并不意味着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可以外在输入,由于长时间的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只要进行知识的教授和技能的传授即可,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和其他专职人员的事,所以长时间并没有把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养法律素养等作为自己的育人点,所以在短时间内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育德和育人方面能力欠缺,尤其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植入和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欠缺,这就导致思政元素挖掘出现由外在输入向内在挖掘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课程思政成长的过程。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1.发挥学科的人文关怀、利用科学思维方式形塑大学生
课程思政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所关心的问题去深度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实现个性化“滴灌”与总体性“漫灌”相结合。充分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教学方式提升课程质量,满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和理论阐释的规范严谨,同时增强育人和育才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互动、答疑,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利用好网络交流,通过教学反馈、学业指导等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唤起学生自我成长的自觉,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交流,达到对学生价值塑造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2.在实践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并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特征。利用课堂主渠道,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向,进行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探究性、参与式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多元教学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还要遵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时遵循自主选择原则,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空前活跃阶段,对于价值观的外在输入即显性的、公开的灌输存在反感,从而拒绝接受价值观的引领,而课程思政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它是隐性的,甚至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自己做出选择,并将价值观念内化成自己的价值系统,最终付诸行动。在实践活动中同样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创新创业大赛,要做到以创、赛促“思政”的目的。创新创业大赛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实践,在整个备赛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和引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协同合作,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各位同学无不受到爱国、责任、价值、团队、创新、真善美等精神的熏陶和价值的引领。
三、改进课程思政评价
1.从学科人文关怀、教育终极目标角度展开评价
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育人和育德,实现大学生自身全面而有质量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评价课程思政的优劣就不能仅仅采取一些简单的标准:比如有些学校课程思政评价采取的“五个一”标准,包括一个教学大纲制定、一份课件、一次公开课、一个案例总结、一份资源素材总结,这样的评价课程思政的标准虽然在课程思政的初期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这种评价没有考虑课程思政的受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感受,他们的成长变化,他们对学科的认同变化,他们对国家发展、党的领导等等的认同变化。也就是缺乏了更多的从学科人文关怀、教育终极目标角度展开评价。同时,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不一样,甚至是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评价都要相应的调整,要坚持一些基本固定的评价,同时还要配合针对性强的评价。
2.从课程论逻辑出发展开整体评价
整体性评价是课程思政评价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课程思政是为了解决传统的思政课程承担所有育人和育德功能的孤岛化现象,是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教育理念和实践,人人都有育人职责、课课都有育人功能,整体性和系统性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则之一。所以课程思政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从哪一方面进行评价,坚持整体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学生整体进步和个别表现突出相结合。
顺应课程思政的外部条件同样是课程思政生成的重要条件和理论,课程思政评价要坚持创新。课程思政评价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是为了教学反馈,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促进课程思政更好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而有质量的发展。课程思政评价有不同的评价主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校系部、任课老师,基于评价的目的,评价过程就少不了大学生意见。如何更好的调动大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是评价创新的重要领域。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现在的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把手机利用起来进行评价也是可以进行创新的领域之一。